【中國觀點】

風箏
kite

【摘  自】中國大百科全書
【漢語拼音】fengzheng
【中文詞條】風箏
【外文詞條】kite
【作  者】朱培初

知識分類:分類檢索/輕工/輕工/工藝美術/〔其他工藝品〕/風箏

沿革 戰國時期﹐墨子和魯班都曾用木頭製成鳥禽狀的器械﹐放之能飛行﹐稱木鳶。漢代開始以竹篾扎作成鳥禽狀骨架﹐上糊以紙﹐稱為紙鳶。南北朝至唐代﹐紙鳶(鷂)用於軍事﹐傳遞情報。紙鳶上附加竹哨﹑弓弦﹐放飛空中因風吹而哨響﹑弦鳴﹐聲音悅耳﹐如同箏鳴﹐所以在宋代又名風箏。清代﹐中國風箏製作已很精巧。著名文學家曹雪芹著有《南鷂北鳶考工記》﹐總結了風箏製作的技藝經驗﹐是中國古代唯一的風箏專著。1915年﹐北京和天津的風箏均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博覽會上獲獎。

中國風箏約在元代傳至中近東﹐16世紀傳入歐洲。明代﹐日本也興起放風箏的習俗。清乾隆年間(1736~1795)﹐日本長崎地區在端午節還舉辦風箏賽會。在歐洲﹐風箏最初是作為科學實驗和軍事偵察的工具。看全文

【西方觀點】

風箏
kite

【摘  自】大英百科全書
【中文詞條】風箏
【外文詞條】kite

知識分類:運動>休閑娛樂

用於體育運動或娛樂的玩具或比重大於空氣的騰空裝置。用輕質材料做骨架,上糊紙、塑料或布,繫在牽在手中或捲在線軸上的線上,利用風力放到空中。一說風箏為西元前5世紀希臘科學家阿契塔(Archytas of Tarentum)所發明,但亞洲人很古以來就已有風箏。放風箏一直是朝鮮人、中國人、日本人和馬來人的一種遊戲。自古風箏就有實用價值,據傳朝鮮一位將軍把燈籠掛在風箏上,作為信號鼓舞士兵。據說更早些還有一位將軍用風箏跨溪拉繩,用此繩牽鐵索築橋。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1752年在雷暴雨中將金屬鑰匙掛在風箏線上吸引空中電流,證明閃電就是電。

在氣球和飛機尚未發明之前,人們早已用風箏將儀器載到空中記錄氣象資料。20世紀初有人試用風箏將人載到空中觀察軍情。最常見的風箏有六角形、菱形和箱式,另有馬、人、船、蝴蝶和其他形狀。中國人最喜愛的風箏為龍形。放風箏最好在野外,風速每小時13~32公里(8~20哩)為最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skwood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