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元學做有錢人
看到我們百姓的血汗錢「十億」,就這樣飛走了,看到物價一直不停漲;看到我的基金不斷往下跌,看到許多東南亞地區已經在鬧糧荒,看到美國、加拿大的經濟依然沒什麼起色……我只能說,將來的日子可能不會很好過 。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則大陸的新聞,在今年一月過年前的一天,廣州有一名中年男子站在一個高檔住宅區八樓的屋頂上,痛苦的喊了聲「漲價太快,我受不了!」就縱身跳下,當場墜地身亡。美國之音說這可能是中國首次因物價太貴而「逼死人」的慘劇。
雖然台灣物價已經不斷上漲,但比起對岸來,我們可能好一點:山東濟南一位鄭先生有個網友在台灣,他們算了一筆賬,「十個雞蛋一盒一般28台幣,五公斤花生油129台幣,橄欖油156台幣,而濟南類似的花生油買到了110元人民幣,比台灣的貴了近四倍,而台灣人平均收入是大陸人的十多倍,收入與油價兩相比較來看,大陸菜油比台灣貴了近四十倍!」
所以,大陸有網民總結說:「生不起,剖腹一刀六千幾;讀不起,選個學校三萬起;住不起,一萬多元一平米;娶不起,沒房沒車誰嫁你?養不起,父母下崗兒下地;病不起,藥費利潤十倍起;活不起,一月辛勞一千幾;死不起,火化下葬一萬幾。總結八個大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
全世界都在漲,M型社會越來越明顯,我想我們更該學習靠自己來因應未來通貨膨脹的慘況 ,商業週刊有一篇專題報導——「100元學做有錢人」我覺得很棒,來跟大家分享:)
文:曠文琪
我真的沒有亂花錢,但每月的薪水幾乎都是剛好用完!我也想省錢,但是每天叫我少喝一杯拿鐵,實在太委屈!連養樂多都漲價,只有我的薪水沒有漲!如果你符合其中一項,你就必須學習,這堂因應通貨膨脹而生的M型社會理財新技能。
漲!漲!再漲!全台物價漲聲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從麥當勞、星巴克、菠蘿麵包到計程車,通通在漲。
根據主計處統計,在二百七十個國人主要的花費項目中,從起床後要吃的早點,到祭拜用的金銀紙錢,總計一百九十八項產品已漲價。
通膨節節高升,你快變新窮人了嗎?
100元可以來一個完美約會!2瓶礦泉水(18×2=36元)+1包巧克力(25元)+ 1顆文旦(39元)+ 秋高氣爽的仁愛路4段(免費)。光想怎麼用它,就創造了意義。(作家王文華)
開門第一課:看重一百元的威力
在物價高漲的M型社會,每個人都知道,「要理財,先要有財可理」,也焦慮著,如何去找出這筆「財」。但多數人想的都是,努力爭取加薪,或者投資股票賺一筆,卻很少人在乎眼前的「一百元」。
因為你懷疑:一百元有什麼用?但一百元,在有錢人眼中,有著巨大威力;窮人卻反而看不起一百元。
如果你知道,每天省下一杯一百五十元的咖啡,或者少搭一趟計程車,三十年後,你就能擁有一千萬元,這樣,你還會看不起一百元嗎?如果你每天省下一百五十元,每個月固定投資基金五千元,只要年報酬率達一○%。這筆小錢,三十年後就能讓你晉升千萬富翁之列。
「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不是原子彈,而是複利!」這是愛因斯坦的名言。因此,有錢人連一塊錢都要管理,並且讓那一塊錢在未來賺更多的錢。
入門第二課:花一元要有三元的效益
週六午後,臺北敦化南路上。年薪近千萬的遠東商銀個人金融事業群副總經理喻芝蘭,她的先生是前臺大校長孫震之子,她富有,但用錢理智得驚人。
下屬結婚要送花,日薪上萬元的她,會親自走到花店反覆琢磨,把玫瑰花之間的距離放大,創造出一個比人還高的花座,讓五千元的預算,看起來像是上萬元手筆。因為,這次要做的是「面子」。因此,要讓花出去的錢,盡所能的把面子做大。
一塊錢,要發揮三塊錢的效益。這樣精算,豈不麻煩?「不,這樣讓你能把資源放在真的喜愛的地方,」省下來的錢,她可以用來買一張三千元的音樂會票,毫不心疼。她深信一句話:「管理金錢,反而會增加你的自由。」
入門第三課:懂得儲蓄未來財
喻 芝蘭自己有一套「三二一」法則,這套法則的重點是:不花掉未來的財富。她將收入分成:三份現在,二份未來,一份自己。每個月,她先扣掉「未來」的兩等份 後,才開始支配其餘四等份,沒花完的就繼續移入「未來」的帳戶。所謂的「現在三份」是指生活所需花費;「未來兩份」則是儲蓄將來所需,如退休基金;「自己 一份」是充實自己基金,買書與上課都包含在內。
「越年輕,越不能省,假如扣掉生活費後,真的沒剩多少,乾脆全拿去學東西,」喻芝蘭就是靠自我充實基金,在當授信部門主管的時候,去上基金經理人研習班,建立了廣大的顧問人脈群。當她任職遠傳時,上了購併相關課程,兩年後當遠傳購併和信時派上用場。
「如果是把收入減掉支出,才去做儲蓄,你可能在花未來的錢而不自知。」中華民國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秘書長陳琬惠說。
入門第四課:分清「想要」和「必要」
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擁有五百二十億美元身價,卻不願意花錢買套昂貴的西裝,不是他吝嗇,而是「穿在我身上看來很廉價,那就沒有價值,」他說:「價格是你付出 的,價值才是你得到的。」懂得區分它,不盲目被價格所引導,是巴菲特成為全球第二大富豪的有錢基因。而這也是有錢人與窮人的差別:能否洞悉自我的欲望。
所謂的「想要」是指:我想感覺好,讓別人仰慕。所以我買跑車或是名牌皮包。「必要」則指,生存的必需品,如食物、居所、子女教育、退休養老金等。
當你區分出欲望的種類後,還要將自己的欲望排列出優先順序,才能照著順序聰明花錢。但很多人連第一個步驟的區分都不會。
最後一堂課:養成管理金錢的習慣
珍惜一百元的力量、有儲蓄未來財的概念、區分出欲望的類別後,就要開始計算成本效益,做出抉擇,然後「反覆練習」,這是要成為有錢人,最後一個步驟。
比如說。你現在計畫買一輛七十萬元的車。但你是否算過,十年下來,停車費、油錢等支出約一百三十五萬元。如果你不買車,把錢拿去投資報酬率約一二%的基金,然後以七千元獲利搭計程車。十年後,你仍握有七十萬元的正資產,還省下停車、養車的心力支出。
算下來,你為車子付出的機會成本超過兩百萬元。但人是習慣的動物,多數人嫌計算很煩,而敗在「習慣」這一關。然而要牢記:管理金錢的習慣,遠比你擁有的錢財數目更重要。
你,踏入了哪個消費陷阱?
你以為自己是理性消費的,但是你知道嗎?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揭開了人的心理如何影響經濟的秘密。透過芝加哥大學教授奚愷元在《別當正常的傻瓜》一書解讀,你可以問自己,到底中過哪個陷阱。
★意外獲得一筆獎金,就把這筆錢拿來花掉,犒賞自己
你已經中了心理帳戶的陷阱
每個人心中會自然的把錢分成很多帳戶,有意外之財的,旅遊的、買菜用的、買屋子用。但其實,錢就是錢,不該因為放在意外之財的帳戶裡,價值就該被貶低,被輕易花掉。
★美國買維他命很便宜、百貨公司大減價,先買再說!
你已經中了交易效用偏誤的陷阱
簡單的說,就是貪小便宜,看到維他命與台灣的價格出現差價就大買,但是卻忘了評量,這瓶維他命的實際價格對照你自己的需要,到底划不划算?你是否真會吃這些維他命?
★買了一件不適合的衣服,下次再買一個腰帶來搭配它,看能否讓它變得漂亮點。
你已經陷入沉沒成本陷阱
你只把眼光放在已經付出成本的衣服上,但是你為了這件衣服要去花更多錢補救,最後的搭配還不一定會好看,還賠上了好心情。你不但沒有挽回已經沉沒的成本,還招致更大的浪費。
★買把蔥殺價10元很爽,但是買台30,000元電視殺價10元很丟臉?
你已經陷入了比例偏誤的迷思
一把蔥20元殺到10元,你感覺等於打了5折,但是去買台電視要求降到29,990元,折數連1折都不到,根本不夠看,但其實,兩個實際少的價格都是10塊錢。你因為把眼睛放在折扣幅度上,常常會讓小錢花得很謹慎,大錢花得很鬆散。
★我的品味與時並進,所以衣服越買越貴!
你被大腦的適應性效應給牽著走了
大腦對於物質的適應性很快,當你買下漂亮衣服或是好車後,會立刻適應,所以快樂感不會維持很久。如果你的快樂都是來自於物質,你會很自然的想去買更好、更貴的東西,以得到刺激感。這造成你的一生,都需要追著錢跑。
★電視購物有免費7天試用期,那先買來,然後再退貨好了!
你已經陷入原賦效應陷阱
原賦效應的研究發現,人通常對擁有的東西會賦予高價值,所以不太願意做決策失去它,也就是說,當貨物送到你家後,你再把它退還的機率是很低的。
★我總是花很多時間逛街,但衣櫥總少一件衣服!
你已經陷入了選擇的弔詭
商人總會給你很多選擇,而控制欲會讓你習慣找尋最好的,但卻忘記要尋找最適合你的。結果,買回家的洋裝很美,但總高高掛在衣櫥裡,連吊牌都沒剪。
PS:因為字數篇幅多,我只刊登部分,更多精彩內容,請看1040期《商業周刊》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U_gXHgCBGB48ke4IbXl72Q--/article?mid=1131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