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無毒農品 為部落顧根本 |
文/陳可涵
|
黃美玲到福山種南瓜 在荒土挖出新希望
在烏來鄉福山村的福山國小旁,一片綠油油的南瓜田中,退休校長黃美玲帶著兩位原住民農夫,正以虔誠的姿態低頭檢查一顆顆外皮帶點金黃色的南瓜。
這裡是福山村,在全台三一九個鄉鎮之中,水資源最豐沛、負離子單位含量最高、空氣最新鮮、土壤最肥沃的一個村落。因為坐落在翡翠水庫集水區上游,為全台最大原始生態林區福山林區所環繞,在政策保護下,至今沒有工廠污染跟過度開發的問題。
福山國小前校長黃美玲說,她曾在民國七十二年來到福山村體驗短暫的田園耕稼生活。再一次踏進村子,是因為被調任到福山國小當校長。住在福山村裡的泰雅族人,青壯年必須下山打零工謀生,留下老人與小孩,隨著景氣下滑和物價上漲,經濟弱勢家庭的問題一一浮現,雖然有來自政府的補助,卻長期未善加利用。村裡的孩童有隔代教養問題,正值發育期的他們,上學時有學校供應的早午餐可以吃,但平常的晚餐、放假期間的三餐就無人照料。
帶領部落青年自給自足
「現在看得到的田,以前是沒人整理的荒地。我看到部落小朋友的困難,發現部落年輕人擺脫不掉酗酒、經濟貧困的惡性循環,沒有永續的發展,才在去年退休後,趁著還有體力,留下來帶領部落青年利用這裏的好山好水,自己種農產品,教他們安居樂業、自給自足。」黃美玲說。
她在福山國小旁邊的田地種南瓜跟蔬菜。黃美玲發現,在土地肥沃的福山村很適合種南瓜,但是部落裡的原住民卻笑她「只有傻瓜才會去種南瓜」;因為在這裡,南瓜是野生的,不需要特別耕種就能長成。
「說這裡適合種南瓜,除了得天獨厚的環境,也有去算過南瓜的生長周期,投下去回收的報酬比較快,對原住民來說幫助最直接。另外,在很多醫學研究上也發現,南瓜是防癌食物之一,對預防和治療高血壓、糖尿病以及肝臟的病變很有效。」黃美玲說。
邊種邊研究 吸引志工支持
村民們抱著懷疑觀望的態度,沒有人加入她。她先在學校附近的空地,身體力行有機無毒的栽種方式,自己一邊種一邊研究。
黃美玲的理想,卻吸引到一群志工在背後默默支持她,有來自企業界、學界、法律界的人;有的已經退休、有的還在工作崗位,他們運用人脈力量,給予黃美玲協助,包括擬定一套「教富計畫」,幫助弱勢村民找到自行創業的方法,到田裡示範指導無毒農業的栽種技術,幫她把產品直接拿到台大醫院福利社的通路銷售。
她的南瓜,不是「老黃賣瓜,自賣自誇」。黃美玲說,這裡的每一顆南瓜跟每一株蔬菜種苗都有經過園藝專家的「加持」,她向他們學自然培育法,用辣椒水驅蟲,用牛奶發酵的「元氣液」當藥劑施肥,用來幫蔬果「顧本」,增強農作物的抗體,同時肥沃土壤,她的南瓜跟蔬菜不容易生病,長得又大又美。再加上黃美玲的悉心照料,種植期比一般菜園長,飽吸山水精華,豐富蔬菜的原生營養成分,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其經濟價值,自然比野生南瓜多出好幾倍。
黃美玲的善行傳開之後,有地主獻出二塊空地讓她免費種植,光泉鮮乳也加入她,贊助種植需要用的鮮乳營養液。
收益補貼安親班
義工們持續幫忙推廣黃美玲的無毒農產品,發展福山村的自然生態之旅。所有收入都補貼「福山安親班」。福山安親班是黃美玲向烏來鄉公所借用一間蓋在福山國小旁的廢棄農舍,整理之後做為安親班場所,雇用當地居民照料孩童的三餐,黃美玲親自輔導他們的課業。不論是賣農產品的收入、或是辦生態之旅的收益,都用來支付安親班的伙食、電費、瓦斯費,讓部落小朋友能衣食無虞,專心唸書順利升學。因為教富計畫才起步一年多,在目前收入不算多的情形下,還是透支。
黃美玲在這塊地上種出來的高山蔬菜,尤其是被稱做「福山金瓜」的南瓜,最讓她驕傲,現在收成穩定、量也多了,能開拓更多銷售據點了,村民從觀望的態度,轉變成興致勃勃,已經找到兩個村民跟著她下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黃美玲回憶,剛開始的時候,「我一個人天天下田,傍晚村民唱卡拉OK時,還會用麥克風對著田裡喊:校長妳該休息啦。」
黃美玲期待能快點把成功的模式建立起來,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潛移默化村裡的人。
「不管怎樣,還是最希望今年收成會好!」黃美玲說。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Taiwan News財經.文化周刊》第346期】 |
- Jun 17 Tue 2008 16:39
黃美玲到福山種南瓜 在荒土挖出新希望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