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道經和史籍指出,佛道二教常用的法器木魚最初使用於道觀,時間在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此前,衢州或江表道觀已使用石魚來召集道徒和誦經。

但道 觀使用魚形器物卻淵源於漢晉。道觀行用木魚的風氣與唐玄宗的喜好有關,此後,佛教寺院也漸染此風,這從一個方面反映了釋、道相激的事實。

木魚是佛、道二教最常用的木製魚形法器,有長形和圓形兩種,長形木魚多用於召集信徒,圓形木魚一般在念經時使用。

學者多認為木魚起初是佛教的法器,並隨著佛教的傳入而自印度傳入我國。但這一傳統看法並沒有明確的文獻依據。

黃兆漢先生在《木魚考》一文中據晉代釋法顯《佛國記》關於三千僧共犍槌食的記載,推測如果犍槌是木魚的話,則木魚在晉代已出現於于闐國,至於中國本土的寺院使用木魚,黃先生據唐司空圖(837-908)《上陌梯寺懷舊僧》詩指出至遲是在唐代。

黃先生認為唐以前甚至五代以前的木魚都是用來召集僧眾的或警眾的,至於誦經使用木魚最遲是在南宋。

黃先生的大作,引起了筆者對木魚的極大興趣,並對道教使用木魚的情況有所留意。可是筆者卻發現木魚實際上起源於道教,與印度佛教沒有絲毫的關聯,這是頗出人意料的。

北宋賈善翔《猶龍傳》卷五云:

明皇開元三年(715)敕天下置開元觀……十三年又敕上都置太清宮,東都置太微宮,北都神堯舊宅置紫微宮,潞州潛龍故宮置啟聖宮。並給褒冕、絳紗、帷帳、交龍、門戟,一如宮闕之狀。蒲州掘地獲玉石,狀如半月,復有仙人搗藥之像,叩之有聲,頗清越。帝令懸於太原真元廟庭,號為偃月磬。東都留守張琦奏汝州魯山因修仙居古觀,獲玉瑛,叩之聲聞數里,帝令懸於太清宮聖祖廟庭。衢州建觀穿地得一魚,可長三尺,其狀似鐵,微帶紫碧色,又如青石,光瑩雕隽,殆非人功所能也,叩之甚響,其魚亦不能名,遣使進貢,帝令宣示百僚,亦不能辨。帝乃呼為瑞魚磬,仍令懸於太微宮,非講經設齋不得擊之。於是諸宮觀競以木石模之,以代集眾。(三家本《道藏》18/30-31)

南宋謝守灏《混元聖紀》卷八所記略同,末云:

宮觀有木魚自茲始也(《道藏》17/861)

可見,道觀在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已開始使用木魚,比司空圖的記載早了一 百多年。由上可知,木魚最初是長形的,不僅用於召集道徒,也用於講經。

衢州即今浙江衢州市,由衢州道觀獻石魚可知,在此之前,衢州或江表的道觀已用石魚來召集道徒或講經。

為什麼將玉石刻成魚形呢?原因無非有二:其一,魚為祥 瑞之物;其二,迷信魚形器物能發出更響的聲音。這一風俗其實在六朝就有了。

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二云:

晉武帝時,吳郡臨平岸崩,出一石鼓,打之無聲。以問張華,華云:可取蜀中 桐材,刻作魚形,打之,則鳴矣。於是如言,音聞數十里。

可見,西晉時,人們已用桐木刻作魚形,用作擊打之器。

1988年在四川金堂縣楊柳鄉出土的漢代石棺有拴馬、魚、鐸的畫像,無疑,懸著的魚同鐸一樣應是一種鳴器,這就是說漢代民間已有使用魚形鳴器的習俗。

四川漢代石棺畫像多係神仙傳說,四川又是道教的發源地,很可能四川道教已經使用魚形鳴器。

但可以確信的是,晉宋時期,道觀已經出現了木製的魚形器物。

《異苑》卷七云:

蔣道支於水側見一浮楂,取為研製,形像魚。有道家符讖及紙皆內魚研中,常以自隨,二十餘年忽失之。夢人云:吾暫遊湘水,過湘君廟為二妃所留。今復還,可於水際見尋也。道支詰旦,至水側,見罾者得一鯉魚,買剖之,得先時 符讖及紙,方悟是所夢人棄之。俄而雷雨,屋上有五色氣,直上入雲。後人有過湘君廟,見此魚研在二妃側。

湘君廟位於洞庭湖君山,因湘妃而聞名。蔣道支刻木為魚,中空,頗類似於後世的圓形木魚,只是用途不同罷了。可見,道觀使用木魚雖然始於唐代,但其源頭卻在漢晉。

五代王定保(870-955)《摭言》云:

有一白衣問天竺長老云:僧舍皆懸木魚,何也?答曰:用以警眾。白衣 曰:必刻魚何因?長老不能答,以問悟卞師,師曰:魚晝夜未嘗合目,亦喻修行者晝夜忘寐,以致於道。

天竺長老自然不知道木魚的來歷,而卞法師的解釋也不過是自欺欺人。其實,此時僧舍懸用木魚最多也不過一百來年歷史。

但奇怪的是,在釋、道相爭甚烈的唐代,寺院仿用木魚,卻沒有招致道士的攻擊,以致於佛教徒將木魚的發明繫於佛的名下。

唐代道觀使用木魚的風氣,一方面淵源有自,一方面與唐玄宗的喜好有關,而寺院也漸染此風,則從一個方面反映了釋、道相激的事實。



可參考看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skwood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