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爆發力的飆股:小金雞
4.6兆元當靠山 養30支小金雞

大集團當靠山,培養「小金雞」
                   達志影像

文◎郭庭昱

科技業競爭進入白熱化,各大集團各擁山頭,以強大的集團資源培養「小金雞」是明年的重頭戲,小飆股將集中在IC設計、面板、LED三大火紅產業

經過二十年的高速成長後,電子業傳產化的趨勢已經十分明顯,在大者恆大的殺戮戰場中,小公司要冒出頭難上加難,只有一種例外—擁有實力雄厚的富爸爸當靠山股東,不管是技術、訂單、管理、財務,可以提供集團的經驗及奧援,由於母公司「品牌效應」,上市後的法人關係,也更容易建立。

台灣上市櫃公司當中,前十月累積營收超過一百億元者高達一九三家,這樣的營收規模,要扶植上、下游業務相關的「小金雞」並非難事,靠著母公司的力量壯大,在集團保護下,有競爭力的小金雞更容易冒出頭,成為未來資本市場的明星。

外人不知道的祕密

電子科技業過去的高成長,提供產業孕育小金雞的溫床,尤是是兩兆產業中的台積電、聯電,以及友達、奇美,再加上以鴻海為首的電子五哥年營收達二兆元以上的實力,提供轉投資公司足夠的養分,本文特別挑選實力集團,以高達四‧六兆元的營收規模當靠山,精選其中三十檔「賺錢小金雞」。

除了電子業種種的趨勢因素,有利集團培植小金雞,另從大老闆的心態,明年起員工分紅費用化上路,更是小金雞背後的大推手,兩者乍看八竿子打不著關係,實則脣齒相依。

二○○八年起,實施員工分紅費用化,電子業首當其衝,不能拿著高額股票紅利犒賞員工,否則以費用列帳後,反而稀釋公司獲利,造成股價下跌,大大失去激勵員工的效果。

「部分大型公司,反正股價炒不動了,乾脆仗著資源來養轉投資公司,先讓高階主管在低價買進,等小金雞上市後,找機會高價賣股票,所賺的股票價差,完全沒有員工分紅的影子,這種理由,沒有老闆會告訴你的啦,這才是小金雞長大的關鍵,明年起會特別流行。」一位熟悉電子業財務運作的會計師,講出大老闆心中真正的盤算。

「綁股綁單」,私募火紅

集團小金雞的血緣關係可分二種,一種是正統公司內部分割或創業,歷經較長時間的磨合,集團色彩鮮明,母子之間的信賴度也夠,小金雞較能利用到集團的資源,母公司的持股也較為長期,例如聯電早期投資的第一代聯家軍,如聯發科、聯詠、智原、聯陽等。面板業友達的達方、達信,奇美的奇菱,台塑集團的福懋科、台勝科等。

其次,在十倍速時代,沒有時間可以慢火細燉,因此,以策略聯盟入股的方式,則成為母子公司間一手「綁訂單」、一手「綁股票」的合作關係,最近流行的私募就是如此。私募入股,股票必須鎖定三年不能出售,暫時沒有賣壓,投資人可以觀察公司的營收、獲利,如果能如預期般成長,則私募的認股價格可視為大股東成本,買進賠錢的風險相對低。

台灣電子業以晶圓、面板、組裝業最具國際優勢,可以精準的掌握潛力產品,整體而言,有三大族群閃閃發光。第一是以晶圓廠為脈絡的IC設計業,其次是面板零組件以及觸控面板,最後則是LED產業。

IC設計是台灣業者的強項,股本普遍小、股性活潑,是成長型投資人的首選,也是飆股樂園,從晶圓廠、IC設計同業,到下游組裝廠,人人流行養小金雞,只要有特殊的技術,大公司捧著鈔票要參加私募,投資人熱情給予三、四十倍本益比,一旦選對股,獲利十分豐厚。面板業是另一個金雞孵蛋器,朝向關鍵零組件整合,漸漸取代美國、日本業者,友達、奇美家族最值得關注。

今年營收即將破兆元的鴻海集團,轉投資動向最受市場矚目,全球布局,又掌握終端產品,熟知產業趨勢,更重要的是,鴻海家族個個高本益比,股價表現特別靈活,光是鴻海入主的耳語就會讓股價漲翻天。

鴻海押寶LED

鴻海今年布局轉投資事業的主軸,就在LED產業,從設備的沛鑫、導電玻璃的正達、封裝的先進電、IC設計的天鈺,一傳出鴻海入主,股價就以倍數上漲。不過,以鴻海的習性,轉投資公司還是要經過一番磨練,例如鴻準,在鴻海進入其董事會後,經過七年才熬出頭;郭台銘女婿曹斯杰服務的廣宇,也是多次傳出有重大轉機,卻一直沒有發生。雖然鴻海是富爸爸,投資人也要緊盯業績,以減少住套房的機率。

除了鴻海看上LED以外,聯電也積極介入,最近前任財務長洪嘉聰擔任聯陽董事長外,先前也布局晶電,晶電擁有聯電、萬海、億光三位富爸爸,十一月底辦理每股一二○元的現增案,三大股東搶破頭,似乎也看到權力鬥爭的角力。據了解,億光葉寅夫眼見三大勢力在晶電的持股都在一○%,聯電和萬海又只出不進,為了確保億光的上游供貨,葉也認真考慮布局其他的磊晶廠,廣鎵就是對象之一。

除了正統電子業布局小金雞,傳產集團也有佳作,例如台塑投資太陽能用晶圓的台勝科,以及福懋投資、年底將上市的福懋科,以台塑集團在量產上的效率,以及多年布局記憶體、電子零件的經驗,均具有一定的投資價值。

其次,台泥在董事長辜成允的領導下,不但水泥業布局有成,股價連番大漲,就連轉投資都可嗅出生機,甫上市的信昌化,股價一度衝高到百元以上,買盤主要來自法人,本益比約十二倍,依然在安全範圍之內。最近,辜成允又以中橡參與電池廠商能元科技的私募,大手筆投資一一‧八億元,電池是未來的明星產品,具有一定的進入障礙,值得長期追蹤。

│企業探微
聯電問題出在哪?
老二離老大愈來愈遠
文◎王玫文

二○○○年時,聯電營收還是台積電的六成、獲利接近台積電的八成,七年後,聯電營收只是台積電的三成多、獲利更只有二成,儘管仍是晶圓代工的老二,但差距卻愈來愈大,到底是誰謀殺了聯電?

台積電與聯電向來是台灣半導體的「標竿企業」,然而幾年下來,兩家公司雖穩居晶圓代工冠亞軍,但營運績效差距卻愈來愈大。所幸爭搶季軍的中芯半導體與新加坡特許(Chartered)半導體暫時還難以危及聯電的產業地位,然而投資人不禁納悶,聯電到底怎麼了?

聯電與台積電愈差愈遠,胡國強應下台負責?

根據Gartner最新統計,今年上半年全球晶圓代工產值近一百億美元,較去年下半年衰退八‧九%;IDC也把晶圓代工今年的年成長率從五%下調到三‧三%,罕見地低於同期全球半導體的四‧五%成長率。大環境氣氛不佳,供應商排名卻未太大變動:冠亞軍台積電與聯電全球市占率各為四二‧三%、一四‧六%,中芯又以七‧六%小贏特許的七%,無怪乎巴黎證券董事陳慧明說,不管景氣怎樣變,晶圓代工排名卻是「大勢底定」。

不過攤開台積電與聯電二○○○年以來的營運績效,聯電營收原本還是台積電的六三%、獲利則是台積電的七八%,但一路走滑到今年前三季的三五%與二一%。再看市值的差距就更為驚人了!二○○○年第三季台積電與聯電市值各約為五百億美元與三百億美元,聯電約當台積電的六一%,但今年十一月下旬,聯電市值(二六二九億元)不過是台積電的一六‧六一%。雖說台積電目前股價僅在六十元上下徘徊,但聯電更是困頓在廿元附近。

某聯電前高層感慨地說:「七年前聯電平均月營收就已經是八、九十億元,現在還是一樣的水準;但是台積電在這當中卻已經翻了一番(約增加八成),教我們這些老員工情何以堪?」也因此,上月底仍戴孝中的聯電董事長胡國強在法說會上宣示,未來將以提振本業為首要目標。但投資人想問的是,來得及嗎?

有人將聯電近年營運成長的停滯怪罪到胡國強頭上,加上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等人在和艦官司中一審解套,聯電內部因而流傳著:「胡國強將另有安排,宣明智會重掌聯電大業」的新布局,但屢被官方否認。其實胡國強「下台」的傳言流傳數月,月前胡還頗氣憤地質問媒體「我做得很起勁,為何要逼我退休?」

陳慧明認為,聯電近年的窘境其實是積弊已深,對胡國強來說更是「不可承受之罪」。半導體人士分析,近十年半導體大震盪,聯電先是在台積電大舉擴張之際,逐漸保守資本支出(金額由兩者相當轉為聯電有時僅為台積電的一半);接著是幾年前決議自IBM重金轉移○‧一三微米製程技術,但結果卻是讓自行開發的台積電搶先半年量產、確立全球產業地位,連當初重金派去IBM學習的人才最後也都泰半奔走敵營。不久後,業務主管又推動「八○、二○法則」,表明聯電未來專心伺候的客戶數,將由三、四百家驟減為四十七家,不僅讓業務人員傻眼,還差點拒絕當時下單集中在台積電、試圖與聯電合作的全球最大晶片設計公司高通(Qualcomm),只因高通當時給聯電的試單量太少、「不合原則」。

聯電前高階主管分析,內部另一個問題是「人治」色彩重,組織、制度經常隨著部門主管變動而變動;反觀台積電,就算高階主管異動,組織與制度依舊保持。也因此,幾年前當兩家公司差距仍小,某次台積電內部會議評析聯電競爭力而憂心忡忡時,某副總就起身直言:「只要聯電還有某兩位副總掌權,大家就不須過於擔憂。」事後證明所言不假,要看聯電有無競爭力,大抵看主管就知道了。

這些前朝往事難免殃及前任當權者。也因此,當曹興誠十一月砸錢買報紙廣告版面痛批時政後,沒幾天曹興誠的部落格除了擠爆讚賞與支持他的文章外,也出現幾則以「聯電員工」名義的嗆聲留言。其中一篇仿效曹興誠的語氣質問,曹當年在聯電的「政績」與當今政府之於台灣的「功勳」有得拚,也才結出如今聯電營運不振的果。不過這篇發言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從部落格消失了。

寄望先進製程,恐時不我予

就在雙雄差距拉大的同時,出現了「TSMC like(類台積電)」的新潮流。這是指競爭對手將製程盡可能的與台積電高度同質性,以「方便」客戶從台積電轉單到其他晶圓代工廠,主要採行的是特許、中芯半導體與其他中國規模較小的代工廠。當這些第三方勢力選擇「類」台積電、而非聯電時,暗示業界主流已倒向台積電,某種程度上聯電被「邊緣化」了。

IDC預期,半導體產業明年將走出低潮,不論是晶圓代工還是整體產業的年成長率都將重回一○%以上。一心想拉抬本業、避免流於控股公司定位的聯電,自然得好好把握這個機會。陳慧明表示,這幾年聯電高階製程與台積電的差距已顯著縮小,第三季聯電○‧一三微米以下先進製程比重已有四八%,可見當今管理階層雖然執行力不足、卻仍有其建樹。

不過聯電的努力恐怕也有些力不從心。因為嚴格說來,目前不論是台積電還是聯電,十二吋廠的經營效益無法有效比八吋廠大幅增進,反倒引來外資分析師質疑雙雄因先進製程報價「跳樓大拍賣」而損及毛利率。陳慧明表示,正因為先進製程的光罩等開發費用仍高,因此業界出現了特殊的「蛙跳」現象。也就是說,○‧一三微米進階不是往九○奈米發展,而是直接跳到六五奈米;原本以九○奈米生產的,就略過六五奈米、直接跳到四五奈米。現在客戶們花大錢轉進製程,就是要一口氣把成本降低效益最大化,不願再跟著代工廠的製程規畫慢慢轉進。

所以結論呢?聯電這幾年在高階製程上的努力追趕已有成績,雖然不見得能快又有效地拉抬營運績效,至少確保在國際間的製程技術地位。近日市場更盛傳某國外長期資金以聯電為首選標的,從十七元一路往上買,還計畫握有聯電約一成的股權並長期持有,表示聯電還是有其受投資市場肯定之處。而明年台積電與聯電都將大幅縮減資本支出,因應後年可能的另一波半導體景氣下滑,聯電反攻台積電的可能性雖不能斷言「大勢已去」,至少可以持續努力拉近兩者間的營運差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skwood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